倒计时10天,COP15第二阶段会议如何化解分歧?
《生物多样性公约》确立了三大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公正合理分享由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惠益。“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如何把握和体现这三大目标的平衡,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的沟通和努力。
中方作为主席国,已组织召开了38次COP15的主席团会议。“从会议的频次来看,特别是主席团会议的频次来看,这在环境领域多边谈判进程中也是不多见的,推动协调的力度是很大的。”
(本文首发于2022年11月29日《南方周末》)
◆ ◆ ◆
南方周末记者 林方舟
逗留深圳大鹏湾海域的布氏鲸成了朋友圈里的网红,这说明我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图为2021年7月1日,深圳大鹏新区海湾,布氏鲸进食。 (视觉中国/图)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已进入倒计时。大会将于2022年12月7日-19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所在地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中国将继续作为COP15主席国,领导大会实质性和政治性事务。
大会最重要的标志性预期成果是达成“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将明确新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引领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
在11月28日的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周国梅表示,《生物多样性公约》确立了三大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公正合理分享由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惠益。国际社会的共识是,这三大目标应当全面平衡落实,而不是过于强调其中的某一方面。
周国梅称,“框架”如何把握和体现这三大目标的平衡,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的沟通和努力,对国际社会展现出化解困难与分歧的智慧和勇气“充满信心”。
◆ ◆ ◆
具体议题仍存分歧
周国梅介绍,正在谈判的“框架”紧紧围绕《生物多样性公约》设立的这三大目标,努力确保具备雄心的同时,也能够务实平衡、可行可达。
目前,各方在一些具体议题方面还存在分歧。此外,“框架”的通过和实施有赖于它的实施机制,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调动和资金支持,这也是“框架”谈判议题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周国梅称,虽然磋商还存在不少困难和分歧,但各方向中方都表达了对谈判进程和中方作为主席国的政治支持和信心。
“爱知目标”的进展也给“框架”带来不小压力。国际社会期待COP15能够成为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的关键节点。
2010年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的COP10通过的“爱知目标”,是全球第一个以10年为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然而“爱知目标”的进展远低于预期,2019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出版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权威评估指出,在全球层面,《爱知目标》提出的20个目标没有一个完全实现,仅有6个部分实现。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表示,在制定新的全球目标时,应充分吸取“爱知目标”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既要提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雄心和信心,更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充分考虑目标的可达性、可操作性以及各国的发展差异,提出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
同时,“框架”还应坚持公正、透明、缔约方驱动原则,完善执行机制和保障条件,特别是要重视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的不足,加强资源调动、科学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切实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履约能力和水平。
◆ ◆ ◆
主席团会议频次之高并不多见
按照国际惯例,由于为期两周的COP(缔约方大会)时间有限,为达成“框架”,各缔约方会在大会开幕前反复磋商。
在此前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崔书红介绍,“框架”从2019年开启谈判,至今已召开了4次“框架”不限名额工作组会议磋商“框架”内容。在COP15第二阶段会议召开前,还有为期三天的第五次“框架”工作组会,届时各方会继续讨论“框架”内容。
周国梅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方作为主席国,已组织召开了38次COP15的主席团会议。“从会议的频次来看,特别是主席团会议的频次来看,这在环境领域多边谈判进程中也是不多见的,推动协调的力度是很大的。”
此外,崔书红介绍,中国政府将派出由生态环境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交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国家林业草原局、中国科学院、香港特区政府等多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中国代表团赴蒙特利尔参会。
目前,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编辑|曹海东 视觉|文字
记得加小千为星标,不遗失彼此。本文首发于2022年11月29日《南方周末》,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请与后台联系。更多阅读↓↓↓